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市场监督管理局 ”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放弃
春季气温回暖、雨水充沛,是误食河豚鱼、织纹螺等有毒野生动物中毒事件的高发季节,在此提醒广大群众以及食品经营单位提高警惕,谨防误食误售误加工河豚鱼、织纹螺、蟾蜍等有毒动物。
河豚毒素
0.5毫克足以致人死亡
河豚又名河鲀(又称“鸡泡鱼”、“气泡鱼”),是一种无鳞鱼,2-5月份正值河豚鱼卵巢发育期,也是毒性最强的时候。
河豚鱼体内的河豚毒素是一种剧毒的神经毒素,是自然界毒性最强的非蛋白物质之一,其毒性约为剧毒氰化物的1250倍,0.5毫克即可致人死亡。河豚毒素性质稳定,一般的烹饪方法,如煎、炒、炸、煮、烹,都难以将其完全破坏。
食用者中毒后10-45分钟内会出现口、唇、舌尖、手指轻微麻木等早期症状,随后出现呕吐、步行困难、言语困难,进而出现血压迅速下降、呼吸困难,直至意识消失,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致死时间为1.5-8小时,一般多在4-6小时。由于中毒症状发展迅速,留给救治的时间极为有限,因此预防河豚中毒至关重要。
●预防措施:
不购买、不自行捕捞和食用野生河豚鱼;不购买、不食用未经国家审批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的河豚整鱼或河豚鱼制品。禁止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经营养殖的河豚活鱼和未经加工的河豚整鱼;禁止加工经营所有品种的野生河豚鱼。
蓝环章鱼
剧毒,微量的毒液也足以致命
蓝环章鱼是一种很小的章鱼品种,体形只有高尔夫球大小,十分美丽但隐藏剧毒。蓝环章鱼在我国热带、亚热带海域是很常见的,这样一来在捕捞食用章鱼的时候就难免偶尔混入蓝环章鱼,不过,蓝环章鱼的特征是非常明显的,它们有着独一无二的一身蓝色圈圈,靠这个就能把它和无毒的章鱼区分开来。
蓝环章鱼的毒液主要含有河豚毒素,这是一种强效的神经毒素,即使是微量的毒液也足以致命,其毒液的毒性大约是氰化物的1000倍,不仅毒性非常强,而且无法在烹饪时被高温灭活。别看它个头虽小,但分泌的毒液足以在一次啮咬中,使一个成年人在几分钟之内毙命!由于还没有解毒剂,因此它是已知的最毒的海洋生物之一。
●预防措施:
不购买、不自行捕捞和食用蓝环章鱼;购买食用章鱼时注意辨别,避免混有蓝环章鱼。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禁止出售、加工蓝环章鱼。
织纹螺
海里的毒物
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狮螺、麦螺或白螺等,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海南沿海。
织纹螺的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约为1厘米左右、宽度约为0.5厘米,约指甲盖大小。
织纹螺含有河豚毒素,食用后可产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对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解毒药物。
●预防措施:
在海藻大量繁殖期及出现所谓“赤潮”时,应禁止采集、出售和食用贝类。另外,贝类的毒素主要积聚于内脏,食用时注意去除,可减少中毒的可能性。
蟾蜍
行走的剧毒生物
蟾蜍是两栖动物,俗称癞蛤蟆,身体表面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其分泌出来的黏液含有剧毒,对人体心脏、消化道及中枢神经产生严重损害。
蟾蜍毒性物质还存在于肌肉、肢爪、肝脏、卵巢中,一般烹调法不能破坏其活性,就算通过高温煮沸,存在于肌肉和骨头中的蟾蜍毒素因耐热也不会全部灭活。
误食后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的会出现昏迷,甚至导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如果误入眼内,会引起眼睛红肿,甚至失明。
蟾蜍可作中药,但过量服用也会导致中毒,必须通过严格加工处理,直接食用易引发悲剧。
目前对蟾蜍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一旦发生误食蟾蜍中毒,应立即采用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皮肤染毒也要迅速用温开水冲洗,并尽快到医院就诊。
●预防措施:
大家可能认为蟾蜍去除皮和内脏就没毒,甚至把蟾蜍当菜食用。蟾蜍毒性成分不仅存于腮腺和皮肤腺,还可能存于肌肉、肢爪、肝脏、卵巢中,一般烹调法不能破坏其活性。就算煲汤煮沸,存在的肌肉和骨头的蟾蜍毒素因耐热不会全部灭活。
鲎
隐藏的危险“陷阱”
圆尾鲎(“hou”第四音),也称马蹄蟹或蝎鲎,平均体长30厘米左右,体重平均0.5公斤,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不可食用。
圆尾鲎成体及幼体的卵、肌肉、黄色结缔组织均富积有毒素,误食后会出现头晕、胸闷、口周麻木、四肢无力等中毒症状,甚至会导致呼吸肌麻痹而危及生命,应马上送医院救治,但目前针对圆尾鲎的毒素仍无药可治,只能通过催吐、洗胃、血液灌输等方式救治。
●预防措施:
不要到路边或市场上购买不认识的鲎类等水产品。碰到头胸甲呈圆弧状,背面散布有微小的刺,腹甲后端背面正中有小隆起,后半部腹面两侧长有白毛,端面大体呈圆形,剑尾圆,表面无小刺的鲎时,需仔细鉴别是否为圆尾鲎。
致广大市民:
牢记“三不两立即”
(一)不摘拾。踏春郊游期间,不要自行捕捞、捡拾海边、河道野生河豚鱼、织纹螺;不要猎捕野生蟾蜍。
(二)不购买。不要在路边摊贩、社交群聊购买“野生”“自捕”河豚鱼、蟾蜍等,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动植物,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
(三)不食用。家庭聚餐、踏青野餐不加工不明的食材。
(四)立即就医。食用后出现口唇麻木、呕吐等症状,立即催吐。并送往附近医院进行救治,在送往医院途中,让患者保持侧卧,防止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导致窒息。就医时向医护人员清楚描述患者情况,尽可能收集引起中毒相关物品,如误食的吃剩河豚鱼、蟾蜍和织纹螺或呕吐物样本等,以便医生准确判断中毒物质,为精准救治提供关键线索。
(五)立即举报。如广大市民发现有经营、加工野生河豚鱼和织纹螺的违法售卖线索,可拨打12345或12315热线,进行投诉举报。
来源:今日斗门、桂圩发布、佛山疾控、儋州市市场监管局、央视新闻、珠海民政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台山政府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复制或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速与本网取得联系。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联系方式:0750-5524538邮件:ts68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