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赤溪镇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放弃
发布机构: | 赤溪镇人民政府 | 生成日期: | 2008-03-14 01:35:06 |
汪兆镛是民末清初广东地区的著名学者,著述等身,于史学、文学、金石、谱牒编修甚至绘画研究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他的学术交往活动与近代岭南、澳门学术文化发展关系密切。正是这样一位著名学者,曾经对今属台山赤溪地方文化的保护做出了重大贡献。
汪兆镛(1861-1939)字伯序,一字憬吾,自号慵叟,晚号今吾、清溪渔隐。汪氏家族于唐代居于江淮婺源,元末迁到山阴,清代中叶,汪氏家族中人陆续入粤为幕佐,最后落籍广东,“自君之父幕游于粤,始着籍为番禺人。”这时已是汪氏家族第十九代了,汪兆镛就是这时候落籍番禺的。
汪兆镛落籍番禺后,遵循先祖的遗训,走科举考试之路,以图获取功名事业,但汪兆镛多次科举考试不第后,由于家道日渐衰微,作为家中长子的他,为了肩负起照顾家中老少的责任,便毅然放弃继续应考科举,转而为幕佐,即帮助地方官员处理其管治范围内的事务,这在当时称之为“幕友”,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师爷”。汪兆镛于1888年开始应邀于翁源县当刑钱幕席,1890年底,汪兆镛受与其父亲、叔父皆为知交的赤溪直隶厅事金溎生邀请,到赤溪佐治,“十一月,江阴金溎生武祥邀办赤溪县厅幕事”。这次应邀到赤溪佐事,金溎生本意是为了提拔后辈。
汪兆镛来到赤溪后,特别重视当地的文教工作,希望能从重视地方文物的观念开始,培养乡民的文化修养。赤溪虽然僻处海隅,土地贫瘠,但附近古迹颇多,风光明媚,这对于地方文化来说,实乃一大宝藏。汪兆镛曾在他所作诗中,对此加以记述:
近治可游处,清溪最一方。
图经都寂寂,山海自苍苍。
遗垄摹贞碑,平芜访废场。
愧无柳州记,小咏付奚囊。
这首诗中所提到的孝女墓、废置盐场,虽然不是著名胜地,但却是地方历史文化的见证。汪兆镛认为对这些地方历史文化,应尽力保存,借此培养乡民对乡邦文化的认知和重视,从而提升整体的文化素质。咏作此诗时,赤溪还没有编修县志,时任赤溪直隶厅事的金溎生在“吏事之暇”,考订此间山川、风俗、物产等,成《赤溪杂志》二卷,汪兆镛对此大加赞赏,并为《赤溪杂志》作序,序中说:“亦欲此都人士读斯编者,悟夫为山九仞,宜资覆篑之功;酌泉重渊,无废汲绠之功,勉求多识,式畅儒风,振而兴之,其则不远云尔。”勉励赤溪人士能以此志为先导,日后集合众人之力,同修县志,保存地方文化。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金溎生对赤溪地方文化推动之功,固不可没,但汪兆镛引导乡民尊重和保存地方文化,亦得到了当地人们的赞赏。民国九年(1920),赤溪县开始编写县志,对金溎生、汪兆镛二人的功绩,编修者还念念不忘,“(金溎生)尤崇学爱士,于书院常课外复设古学课,月试诸生。延番禺举人汪兆镛在署考校,录其优厚者给膏火,并时训迪之,而厅属文教为之一振。”并在县志卷五《职官·宦绩传》中收有金溎生之传,而汪兆镛的《赤溪杂诗》六首(有人说七首,笔者从2003年8月赤溪镇修志办公室改版重印民国九年所编《赤溪县志》中只收有六首,不知七首之说何所据。),被收录到县志卷七的《纪述·艺文》中,显示其在赤溪地方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汪兆镛在赤溪为幕不到一年时间,但30年后县志编定,乡绅们仍然为他记功,可见汪兆镛对保存赤溪地方文化的贡献。更值得一提的是,县志编后,汪兆镛又应陈达夫之请,为县志作序,使县志添色增彩,也是赤溪地方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
(张运华/文)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台山政府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复制或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速与本网取得联系。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联系方式:0750-5524538邮件:ts686@126.com